科技决策咨询2024年第3期

稿件来源:宁夏科协 发布时间: 2025-01-03


  推进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结合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建立盐碱地遥感监测平台,定期更新遥感影像,加强动态监测和变化趋势分析,建立自治区盐碱耕地智能化管理系统和数据平台。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加快编制我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系统谋划目标任务、开发布局、技术路径等。三是分区分类施策。按照盐碱地区域分布,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明确轻、中、重度盐碱地和弃耕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方向,完善与盐碱地特性相适应的治理技术与种植模式,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型、分程度推进综合改造利用。

  二、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一是挖掘潜力增加耕地。结合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和分布,梯次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优先开发具有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轻度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逐步向中度、重度盐碱地拓展。二是加大盐碱耕地提质改造。要将盐碱耕地综合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洗盐、地膜覆盖滴灌控盐、化学治碱淋盐、井灌井排、饲草种植改良、粮饲轮作等模式,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三是强化耕地盐碱化防治。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相结合,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施用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深松耕作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度。

  三、破解水资源制约难题。一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严格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合理配置水资源,建立分类分区管控体系,持续提高灌溉用水集约节约水平,积极争取国家调增黄河上中游缺水省区黄河用水指标,有效保障盐碱耕地改造利用合理用水需求。二是协调好水盐关系。多维度摸清水资源生态约束下的水盐平衡和水盐运移规律,推广春灌“滴水出苗”和“干播湿出”节水控盐技术,组合模式,减少驱盐用水量。在银川、银北传统种植水稻地区实行灌溉洗盐,开展水旱作物轮作,减少土壤耕层盐渍化。三是健全灌排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建设明沟、暗管、机井、渠灌井排等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渍化。

  四、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六盘山、贺兰山等重点实验室优势作用,探索建立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中心、试验站等,加强生物育种、水盐调控、土壤改良、逆境栽培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是加强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及团队等在种质资源保护、耐盐作物品种选育、优良品种繁育等方面支持,加快对水稻、枸杞、饲草等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

  五、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一是推动“以种适地”。开展作物耐盐碱生理机制研究和分子育种技术攻关,引进和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提升作物耐盐碱能力和产量品质。二是促进“改土利种”。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综合措施,降低土壤盐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耐盐碱植物、生态防护林等,提升盐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适当放宽盐碱地开发利用用途管制,在轻度盐碱地重点抓好粮食作物生产,在中度盐碱地重点抓好油料和饲草作物综合生产,在重度盐碱地种植油葵、野大豆等适生特色植物,在不适宜耕种盐碱地适度发展设施农业、池塘养殖、休闲垂钓、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

  六、建立盐碱地治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发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职能,形成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合力。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项目和资金,健全盐碱地治理管护长效机制,提高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质效。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在盐碱荒地土地开发、盐碱耕地治理、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支持,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情况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对盐碱地治理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价,加大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成效突出的市县及团队奖励。


版权所有: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广场西路宁夏科协
宁ICP备17000876号-6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667号